扫描打开手机站
当前位置:首页> 资讯> 其他>

中怎么(中的成语)

中怎么(中的成语)

时间:2022-01-02 02:01:31 来源: 作者:52FMZ资讯网

(灿烂海滩原创作品,严禁转载)

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《三国演义》第一百零一回,发生在诸葛亮北伐期间,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、姜维、魏延和司马懿。原文如下:

三国成语故事:里应外合

却说孔明引军在卤城打晒小麦,忽唤诸将听今曰:“今夜敌人必来攻城。吾料卤城东西麦田之内,足可伏兵;谁敢为我一往?”姜维、魏延、马忠、马岱四将出曰:“某等愿往。”孔明大喜,乃命姜维、魏延各引二千兵,伏在东南、西北两处;马岱、马忠各引二千兵,伏在西南、东北两处:“只听炮响,四角一齐杀来。”四将受计,引兵去了。孔明自引百余人,各带火炮出城,伏在麦田之52FMZ网内等候。

三国成语故事:里应外合

却说司马懿引兵径到卤城下,日已昏黑,乃谓诸将曰:“若白日进兵,城中必有准备;今可乘夜晚攻之。此处城低壕浅,可便打破。”遂屯兵城外。一更时分,郭淮亦引兵到。两下合兵,一声鼓响,把卤城围得铁桶相似。城上万弩齐发,矢石如雨,魏兵不敢前进。忽然魏军中信炮连声,三军大惊,又不知何处兵来。淮令人去麦田搜时,四角上火光冲天,喊声大震,四路蜀兵,一齐杀至;卤城四门大开,城内兵杀出:里应外合,大杀了一阵,魏兵死者无数。司马懿引败兵奋死突出重围,占住了山头;郭淮亦引败兵奔到山后扎住。

三国成语故事:里应外合

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,诸葛亮驻扎卤城后,料定司马懿必将发动偷袭,命姜维、魏延、马忠和马岱等人提前在城外设伏。果然,司马懿连夜派出郭淮与自己一起率部发动偷袭,结果遭到诸葛亮的迎头痛击,曹军死伤三千多人,司马懿不得不连夜派人前往雍、凉地区,调集兵力抵抗诸葛亮。

三国成语故事:里应外合

本文要介绍的成语,是文中提到的“里应外合”, 意为外面的人动手,潜伏在内的人接应。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元代戏剧家杨梓所著杂剧《忠义士豫让吞炭》中的“反被韩,魏同谋,里应外合,决水淹我军,甲士溃乱,死者山积。”

三国成语故事:里应外合

小说中提到的此次卤城之战,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,不过参战的将领及结果却大相径庭。据《三国志•张郃传》注引《汉晋春秋》载:“宣王(司马懿)寻亮至于卤城……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,自案中道向亮。亮使魏延、高翔、吴班赴拒,大破之,获甲首三千级,玄铠五千领,角弩三千一百张,宣王还保营。”

三国成语故事:里应外合

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,当时蜀汉参战的将领并非小说中提到的姜维、魏延、马忠和马岱,而是魏延、高翔、王平和吴班。而曹魏方面也不是司马懿和郭淮,而是司马懿与52FMZ网张郃。从结果来看,诸葛亮在这场战斗中的胜利远比小说中描述的歼敌三千人没有少,而是单单将敌军将士斩首的人数就有三千人,除此之外还有玄铠五千领,角弩三千一百张。这也是诸葛亮北伐以来取得的最为辉煌的胜利。

三国成语故事:里应外合

从上面的记载当中,还有一个细节非常留意,这便是“(司马懿)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52FMZ网于南围”。何平是何许人也?《三国志•王平传》称:“王平字子均,巴西宕渠人也。本养外家何氏,后复姓王。”该传还提到:“九年,亮围祁山,平别守南围。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,张郃攻平,平坚守不动,郃不能克。”由此可见,何平便是王平。

三国成语故事:里应外合

众所周知,王平在街亭之战中就曾经与张郃有过较量。尽管当时王平以疑兵之计迷惑了张郃,减少了将士们的损失,但毕竟张郃取得了街亭之战的大胜,王平自然也是张郃的手下败将。为何数年之后,王平却能成功击退曹魏西北战场上最为彪悍的将领张郃呢?这就不得不谈谈当时王平手中的这支军队。《三国志•张郃传》注引《汉晋春秋》中说,此时王平所担任的职务是“无当监”,也就是这支名曰“无当”的一支蜀汉军队的名称,监,是指挥官的意思,这意味做王平是这支军队的统帅。这是一支怎样的军队呢?其实它就是蜀汉最为精锐的军队,这支军队也被称为“无当飞军”。

三国成语故事:里应外合

据《华阳国志•南中志》载:“(诸葛)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,为五部,所当无前,号为飞军。”这也就意味着无当飞军的主要成员是来自南中地区的各民族青壮。由于军中士兵大部分来自崇山峻岭的南中地区,故非常善于山地作战。而诸葛亮北伐之地,地形与南中也颇多相似之处。因此,这支军队的表现尤为突出,成为北伐大军中的一支劲旅。也正是手中有了一支这样的军队,王平才能击退张郃,这也算是报了当年街亭惨败的一箭之仇。

参考书籍:《三国志》、《华阳国志》、《三国演义》